民法典被诽谤侵犯名誉权怎么办

2022-07-09来源:网络157 人看过
民法典被诽谤侵犯名誉权的处理办法是:协商要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侵权责任。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对方承担侵权责任,造成损失的,还可以要求赔偿。法律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 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第一百二十三条 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 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法律知识延伸阅读

  • 民法典的人身权具体有哪些

    民法典人身权具体有:人格权与身份权。人格权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

  • 民法典关于重婚是如何认定的

    民法典关于重婚的认定标准是: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有配偶的人与他人以夫妻名义长期生活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其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犯重婚罪,应处

  • 民法典关于仲裁时效的规定

    民法典关于仲裁时效的规定是:法律对仲裁时效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一百

  • 法律专题推荐

    SQL Error: select classid,classname,classpath from zs_u_ls_com.phome_enewsclass order by rand() limit 6
    声明:该内容为结合法律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

    相关法律咨询

    • 侵犯名誉权报警会立案吗

      律师解答 当个人名誉权受到侵犯时,可以报警处理。根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涉及侮辱、诽谤等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行为,会根据情节的轻重受到相应的处罚,包括五日以下的行政拘留查看全文

    • 民法典破坏别人家庭的犯法吗

      律师解答 对于破坏他人家庭的第三者行为,若明知对方已有配偶却还与其结婚或共同生活,可能触犯重婚罪。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此类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面临最高二年有期徒刑查看全文

    • 民法典欠条可不可以转让

      律师解答 关于《民法典》中的欠条转让问题,需明确债权转让的法律规定。在某些情况下,债权是不可转让的,如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或债权性质不允许转让的情况。违反这些规定进行查看全文

    • 名誉权侵权认定的证据

      律师解答 关于名誉权侵权的证据认定,首先需自行收集证据或申请法院调查取证。依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证据需要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事实认定的依据。这些证据可以包括当事查看全文

    • 《民法典》对于企业侵犯行为的构成要素所作的明确规定是什么?

      律师解答 企业侵犯行为的构成要素包括:侵犯国家公司、企业管理秩序和市场竞争秩序的客体要件,以财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客观要件,经营者作为主体的主体要件,以及主观上的故意。这查看全文

    相关法律知识

    • 民法典的人身权具体有哪些

      民法典人身权具体有:人格权与身份权。人格权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

      2022-07-09 阅读:178
    • 民法典关于重婚是如何认定的

      民法典关于重婚的认定标准是: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有配偶的人与他人以夫妻名义长期生活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其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犯重婚罪,应处

      2022-07-09 阅读:137
    • 民法典关于仲裁时效的规定

      民法典关于仲裁时效的规定是:法律对仲裁时效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一百

      2022-07-09 阅读:261
    • 民法典精神损害赔偿金标准

      民法典精神损害赔偿金的标准是: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侵权行为的目的、方式、场合等具体情节;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侵权人的获利情况;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

      2022-07-09 阅读:159
    • 民法典中关于紧急避险的规定

      民法典中关于紧急避险的规定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法律依据:《

      2022-07-09 阅读:206

    29元电话法律咨询

    只需29元,20分钟内法律问题快速解答!

    热门法律知识

    热门法律咨询

    首页

    电话咨询 / ¥29

    20分钟内法律问题电话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