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法邮寄爆炸物罪量刑标准是什么的法律问题,刑事律师收集整理了相关法律知识,给大家一些参考。
一、非法邮寄爆炸物罪量刑标准是什么
【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危险物质罪】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二、一般非法邮寄爆炸物罪的构成要件有什么
1、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本罪是涉及到危险对象的犯罪,但并不表现为对这种对象的破坏,也不具有放火、爆炸等罪一经实施即会同时造成多人死伤或公私财产广泛破坏的特点。将其归入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就在于枪支、弹药、爆炸物这种危险物品,易被犯罪分子控制,有可能危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国家财产的安全,给社会治安留下极大隐患。
2、客观要件
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行为。
3、主体要件
本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即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构成。根据本条第3款的规定,单位也可成为本罪主体。单位非法从事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活动,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应按本罪论处。
4、主观要件
本罪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是枪支、弹药、爆炸物而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其动机则可能多种多样,有了营利,有的为了实施其他犯罪。不同的动机一般不影响定罪。
在我国是不允许公民私自持有爆炸物,如果有发现当事人有邮寄爆炸物的行为,如果不能够提供合法的有效凭证,那么需要依法追究相关的刑事责任量刑一般在3~10年的有期徒刑如果造成严重后果的,最高可以处以死刑。
相关内容:一般非法制造爆炸物罪是怎么处罚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1、个人或者单位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以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定罪处罚:
1.1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军用枪支一支以上的;
1.2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以火药为动力发射枪弹的非军用枪支一支以上或者以压缩气体等为动力的其他非军用枪支二支以上的;
1.3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军用子弹十发以上、气枪铅弹五百发以上或者其他非军用子弹一百发以上的;
1.4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手榴弹一枚以上的;
1.5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爆炸装置的;
1.6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炸药、发射药、黑火药一千克以上或者烟火药三千克以上、雷管三十枚以上或者导火索、导爆索三十米以上的;
1.7具有生产爆炸物品资格的单位不按照规定的品种制造,或者具有销售、使用爆炸物品资格的单位超过限额买卖炸药、发射药、黑火药十千克以上或者烟火药三十千克以上、雷管三百枚以上或者导火索、导爆索三百米以上的;
1.8多次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弹药、爆炸物的;
1.9虽未达到上述最低数量标准,但具有造成严重后果等其他恶劣情节的。介绍买卖枪支、弹药、爆炸物的,以买卖枪支、弹药、爆炸物罪的共犯论处。
2、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刑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2.1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数量达到本解释第一条第(一)、(二)、(三)、(六)、(七)项规定的最低数量标准五倍以上的;
2.2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手榴弹三枚以上的;
2.3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爆炸装置,危害严重的;(四)达到本解释第一条规定的最低数量标准,并具有造成严重后果等其他恶劣情节的。
非法制造爆炸物使用的刑法不光可以使用与制造,还是用与买卖,运输,邮寄,储存等方式。除了爆炸物以外还有管制的强制、弹药。都可以适用于本条刑法。犯罪的主体不光是个人,还可以是单位,当单位有此行为,将由其负责人承担刑法责任。
法律知识延伸阅读
关于敲诈勒索罪量刑标准浙江省怎么规定的?的法律问题,刑事律师收集整理了相关法律知识,给大家一些参考。 一、敲诈勒索罪量刑标准浙江省怎么规定的?敲诈勒索罪浙江省量刑标准,是
关于对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行贿罪刑法的量刑标准是什么的法律问题,刑事律师收集整理了相关法律知识,给大家一些参考。 一、对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行贿罪刑法的量刑标准是什么1、构成
律师说法 当事人在遭遇家庭暴力之后,可以向居委会、妇联等组织进行举报,也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我国《反家庭暴力法》规定,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