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故意伤害法医鉴定重伤刑事责任如何承担?的法律问题,刑事律师收集整理了相关法律知识,给大家一些参考。
一、故意伤害法医鉴定重伤刑事责任如何承担?
致人重伤的量刑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若是打架斗殴,轻伤就会由司法介入,若原告不追究,会以教育为主,可以不量刑。但若是重伤,就属于情节、动机恶劣,公安机关会根据程序抓人,然后交由司法机关受理,然后正式逮捕,然后检察院起诉,择日开庭宣判。除赔偿医疗费、误工费、营养费、物损费、交通费、开庭费等,还需要交付伤残等级赔偿费和精神损失费,若对方请律师还需支付70%左右的律师费。 其中原告所有因为治疗、维修、鉴定时的所有费用都由被告支付。
赔偿的积极与否直接影响量刑的长短。赔偿越积极给法院的印象越好,一般可以减免20%左右。属于积极认识错误并善待受伤者及家属。 那种因伤人一下就坐十年牢的,就是因为不赔或赔不起,所以多浪费了好几年的青春。
二、故意伤害罪的减轻情节
1、基准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致轻伤偏轻的可以在1—3个量刑格内从轻处罚。基准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伤偏轻的可以在1—2个量刑格内从轻处罚。
2、被害人有过错的,可以在1—3个量刑格内从轻处罚;基准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在1—5个量刑格内从轻处罚。
3、被告人全部赔偿或者大部分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的,可以在1—3个量刑格内从轻处罚。
4、有自首情节的。
5、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在1—3个量刑格内从轻处罚或者减轻处罚。
6、犯罪后积极抢救被害人的,可以在1—2个量刑格内从轻处罚。
7、具有坦白、认罪态度较好或者亲属间因家庭琐事而致人伤害的,可以在1—2个量刑格内从轻处罚。
8、具有法定可以减轻处罚情节。
9、被告人有2个以上法定从轻、减轻情节或虽只有2个情节,其中之一为应当减轻情节的。
在我国的刑事案件的处理中,如果是涉及到人身权益的犯罪的,比如说故意伤害、寻衅滋事等犯罪罪名的,如果是犯罪行为人的犯罪行为给被害人造成人身损害的,此时都是需要及时的对受害人进行伤残的司法鉴定的,来确定对行为人的量刑程度。
相关内容: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罪该怎么处罚
一、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罪该怎么处罚
【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法定基准刑参照点】
(一)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尚未达残疾标准的或损伤程度与轻伤标准接近的,为有期徒刑三年;
(二)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造成被害人10级残疾的,为有期徒刑四年;每增加一级残疾等次,刑期增加一年。
【十年以上十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法定基准刑参照点】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被害人6级残疾的,为有期徒刑十一年;每增加一级残疾等次,刑期增加一年。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死亡,为有期徒刑十三年。
【重处、轻处特别规定】
有下列情形的,予以重处:
伤害多人的,在其中最重伤情的基础上,每增加轻伤1人,按照所增伤情的轻重程度,确定递增幅度,轻度的,刑期增加三个月;中度的,刑期增加六个月;重度的,刑期增加九个月;每增加重伤未达残疾标准或接近轻伤标准1人,刑期增加十个月;每增加重伤1人,致10级残疾的,刑期增加一年,依次每增加一级残疾等次,刑期增加六个月。
持刀等管制刀具伤害他人的,从重10%。
在聚众斗殴、寻衅滋事中故意伤害他人的,从重10%。
伤害对象为70岁以上的老人、14岁以下的儿童、残疾人、怀孕妇女的,从重5%。
因为邻里纠纷、婚姻纠纷等民间矛盾引发的故意伤害,从轻10%。
二、故意伤害罪犯罪主体有哪些
故意伤害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并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其中,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自然人有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行为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故意伤害行为下要是导致了他人重伤,则此时必然会构成故意伤害罪。不过结合到实际伤害情况的不同,那么最后对行为人的处罚也是不一样的。其中要是以特别残忍的手段致人重伤,同时还造成了受害人残疾的话,则这样的情况下起刑点为10年有期徒刑,最严重的时候也是可以直接判处行为人死刑。
法律知识延伸阅读
劳动纠纷律师收集整理了关于单位承担工伤哪些赔偿?的相关法律知识,给大家一些参考。更多专业问题建议咨询律师。 一、单位承担工伤哪些赔偿?用人单位承担的工伤待遇项目:1、住院
婚姻律师收集整理了关于对方有明显过错把他打成轻伤是否要追究刑事责任的相关法律知识,给大家一些参考。更多婚姻家事专业问题建议咨询优律师婚姻律师。 一、对方有明显过错
关于违规银行承兑票据刑事责任是什么?的法律问题,刑事律师收集整理了相关法律知识,给大家一些参考。 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在票据业务中,对违反《票据法》规定的票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