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法律规定殴打父母是什么罪?的法律问题,刑事律师收集整理了相关法律知识,给大家一些参考。
一、法律规定殴打父母是什么罪
法律规定殴打父母将会构成故意伤害罪。
1、子女殴打父母的,若情节严重,构成父母轻伤以上的,一般构成《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罪。不构成犯罪的,可以对其处以治安处罚。《刑法》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故意伤害罪的处罚是怎样的
1、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2、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3、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4、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这里是指实施其他故意犯罪,而其行为又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刑法有特殊规定的,不以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例如,强奸妇女致使被害人重伤的,按强奸罪定罪量刑,而不按故意伤害罪与强奸罪数罪并罚;抢劫致人重伤的,按抢劫罪定罪量刑。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故意伤害他人的身体,不管伤害的对象是谁,都是需要按照《刑法》规定来进行一定的处罚,但没有达到轻伤以上的法律后果的话,就是按照行政法律规范对此进行处罚,比如说有治安拘留或者是行政罚款的。而达到轻伤以上的后果,就会按照故意伤害罪对此定罪量刑了。
相关内容:涉嫌故意伤害罪拘留多少天
?
一、涉嫌故意伤害罪拘留多少天
刑事拘留,属于刑事强制措施之一,一般情况下,刑事诉讼拘留的期限最长为14日。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拘留期限最长为37日。
已经逮捕的,逮捕关押期限,没有明确规定。但逮捕后侦查阶段的羁押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二个月(特殊情况可以延长),审查起诉阶段的羁押期限一般为一个月(特殊情况可以延长),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一审),应当在受理后二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三个月(特殊情况可以延长),第二审人民法院受理上诉、抗诉案件,应当在二个月以内审结(特殊情况可以延长)。
《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九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被采取强制措施法定期限届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予以释放、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或者依法变更强制措施。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辩护人对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法定期限届满的,有权要求解除强制措施。
二、故意伤害罪该如何处罚?
1、构成故意伤害罪的,可以根据下列不同情形在相应的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1)故意伤害致一人轻伤的,可以在六个月至一年六个月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2)故意伤害致一人重伤的,可以在三年至四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3)以特别残忍手段故意伤害致一人重伤,造成六级严重残疾的,可以在十年至十二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依法应当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的除外;
(4)故意伤害致一人死亡的,可以在十年至十五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依法应当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的除外。
2、在量刑起点的基础上,可以根据伤亡后果、伤残等级、手段的残忍程度等其他影响犯罪构成的犯罪事实增加刑罚量,确定基准刑。
3、雇佣他人实施伤害行为的,可以增加基准刑的20%以下。
4、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20%以下:
(1)因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民间矛盾激化引发的;
(2)因被害人的过错引发犯罪或对矛盾激化引发犯罪负有责任的;
(3)犯罪后积极抢救被害人的。
结合上文的内容,相信大家此时也清楚涉嫌故意伤害罪拘留多少天了吧。在一般情况下最多对嫌疑人拘留14日,不过如果存在流传作案、多次作案或者结伙作案的情况,则最高可以拘留37日。而要是你在这方面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建议可以直接来电咨询我们的专业律师。
法律知识延伸阅读
借贷纠纷律师收集整理了关于法律规定收条借条法律效力吗?的相关法律知识,给大家一些参考。更多借贷纠纷专业问题建议咨询律师。 一、法律规定收条借条法律效力吗法律规定收条
关于法律规定什么是构罪不批捕?的法律问题,刑事律师收集整理了相关法律知识,给大家一些参考。 一、法律规定什么是构罪不批捕法律规定构罪不批捕指的就是构成犯罪情况,但是由于
律师说法 国庆假期补课,和教职工人员、工会协商后安排教职工补课的,合法;对学生来说,学校国庆节无偿补课合法,但违规,可以进入当地教育局网站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网站进行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