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处管制释义是怎样的

2022-10-23来源:网络112 人看过

律师说法

判处管制释义:
1、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服刑期间,仍留在原工作单位或居住地,不予关押,不剥夺其人身自由。
2、被判处管制的罪犯须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其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3、被判处管制的罪犯可以自谋生计,在劳动中与普通公民同工同酬。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三十八条
管制的期限,为三个月以上二年以下。
判处管制,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对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违反第二款规定的禁止令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

相关阅读: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如何执行,被判处管制和剥夺政治权利的应该怎么去执行呢?

法律知识延伸阅读

  • 累犯还可能判管制吗

    律师说法 累犯一般不可能判管制。累犯指的是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罪犯。因此,判处拘役

  • 雇用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刑法释义是什么

    律师说法 雇用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刑法释义是雇佣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是指违反劳动管理法规,雇佣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从事超强度体力劳动,或者从事高空、井下作业,或者在爆炸性

  • 判管制能否保留公职呀

    律师说法 判管制不能保留公职。管制是对罪犯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属于主刑的一种。行政机关公务员依法被判处刑罚的,给予开除处分。判处管制的罪犯仍然

  • 法律专题推荐

    SQL Error: select classid,classname,classpath from zs_u_ls_com.phome_enewsclass order by rand() limit 6
    声明:该内容为结合法律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

    相关法律咨询

    • 管制监视居住一日抵几日

      律师解答 监视居住一日折抵行政拘留一日。依据《行政处罚法》,监视居住是强制措施,限制人身自由一日折抵行政拘留一日。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权益受损。律师解答监视居住可折抵查看全文

    • 一般什么违法行为会被管制

      律师解答 管制是刑法主刑之一,针对犯罪较轻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被管制者虽不剥夺人身自由,但需限制部分自由,如言论、出版等,并接受社区矫正。若违反规定,将面临公安查看全文

    • 管制刀具多少公分

      律师解答 管制刀具的标准长度为15至22公分。根据《法律依据》,刀尖角度小于60度且刀身超15公分,或刀尖角度大于60度且刀身超22公分,均视为管制刀具。未及时处理携带或私藏管制查看全文

    • 是不是管制刀具,可以防身吗?

      律师解答 虎爪刀是管制刀具。管制刀具的认定标准如下:1、匕首:带有刀柄、刀格和血槽,刀尖角度小于60度的单刃、双刃或多刃尖刀;2、三棱刮刀:具有三个刀刃的机械加工用刀具;3、带有查看全文

    • 管辖权和管制权有什么区别

      律师解答 管辖权和管制权有本质区别。管辖权指国家在管理自然人和法人行为等方面的法律权力,涉及标的物管辖和个人管辖。管制权则指对具体对象或事务的控制和管理权。两者在查看全文

    相关法律知识

    • 累犯还可能判管制吗

      律师说法 累犯一般不可能判管制。累犯指的是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罪犯。因此,判处拘役

      2022-10-22 阅读:145
    • 雇用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刑法释义是什么

      律师说法 雇用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刑法释义是雇佣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是指违反劳动管理法规,雇佣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从事超强度体力劳动,或者从事高空、井下作业,或者在爆炸性

      2022-10-22 阅读:152
    • 判管制能否保留公职呀

      律师说法 判管制不能保留公职。管制是对罪犯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属于主刑的一种。行政机关公务员依法被判处刑罚的,给予开除处分。判处管制的罪犯仍然

      2022-10-21 阅读:122
    • 判管制能保留公职吗

      律师说法 判管制不能保留公职。行政机关公务员依法被判处刑罚的,给予开除处分。主刑的种类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管制是对罪犯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

      2022-10-21 阅读:119
    • 新闻侵权释义主要是什么

      律师说法 新闻侵权释义主要是行为人通过新闻媒体向公众传播不真实的情况,或者情况虽然真实,但属于法律禁止传播的事项,从而侵犯他人的合法民事权利,依法承担法律后果的行为和事

      2022-10-20 阅读:166

    首页

    电话咨询 / ¥29

    20分钟内法律问题电话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