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纠纷律师收集整理了关于合同不续签怎么补偿标准是什么?的相关法律知识,给大家一些参考。更多专业问题建议咨询律师。
合同不续签补偿标准是按照每工作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待遇的标准进行赔偿,不满一年的按照一个月工资赔偿,不满六个月的按照半个月工资赔偿,如果是劳动者不愿意续签劳动合同的,那么不需要进行赔偿。
合同不续签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这里所称的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按应发工资计算。如果单位没有正当合法理由单方辞退,需要按上面标准支付双倍的赔偿金。除非在劳动合同到期后,公司以原条件或更好的条件要求与员工续约但员工不续约,其他情况下公司都应给予员工经济补偿。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可以按照上述规定来支付经济补偿,但由于合同到期后的续签问题,应当协商进行处理和认定,对于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续签的,是需要提前通知,并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否则还需要赔偿代通知金。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第四十七条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第八十七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期限届满的时候,可以由双方当事人之间协商续签劳动合同,如果是因为用人单位的原因没有续签的,那么劳动者就可以请求用人单位向自己支付经济补偿金,但是如果是因为劳动者的原因没有续签的,那么就没有经济补偿金。
相关内容:上班不签合同怎么赔偿?
一、上班不签合同怎么赔偿?
1、上班不签合同职员一般不需要向单位支付赔偿金,单位若是需要赔偿,那么需要向职员支付双倍工资。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2、《劳动合同法》仅仅确立了支付双倍工资的原则,但对于计算双倍工资的基数却没有做明确规定。
劳动关系双方对月工资有约定的,双倍工资的计算基数应按照双方约定的正常工作时间月工资来确定。双方对月工资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应按《劳动合同法》第18条规定来确定正常工作时间的月工资,并以确定的工资数额作为双倍工资的计算基数。
二、不签劳动合同还存在劳动关系吗?
1、不签劳动合同劳动关系依旧有可能存在。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
(1)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
(2)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
(3)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2、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下列凭证:
(1)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2)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3)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4)考勤记录;
(5)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其中,(1)、(3)、(4)项的有关凭证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只要单位确实已经与特定的职员建立了劳动关系,那么对于单位来说,就需要与职员签署劳动合同。这是由于若是单位不签署,首先单位的行为就违法了。再者若是职员入职一个月后依旧没有签署劳动合同,那么职员可以向单位提出获得双倍薪资的请求。
法律知识延伸阅读
法律咨询解答 房屋赠与合同公证后可以撤销,可以撤销的法定情形为:(1)被赠与人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近亲属的合法权益;(2)被赠与人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3)被赠与人不履行赠
法律咨询解答 解除劳动合同的一次性补偿的标准:如果劳动者应当获得经济补偿的,则按照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以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其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
法律咨询解答 只要意思表示真实且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内部承包协议就合法有效。内部承包合同,尽管在《建筑法》及相关法规中没有明确,但是根据民法的一般原理以及相关法律规定,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