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根据规定帮信罪金额标准是多少的法律问题,刑事律师收集整理了相关法律知识,给大家一些参考。
一、根据规定帮信罪金额标准是多少?
1、支付结算金额二十万元以上的;
2、以投放广告等方式提供资金五万元以上的;
3、违法所得一万元以上的。
二、涉嫌帮信罪拘传嫌疑人需遵守哪些规定?
1、需要拘传的,应当填写呈请拘传报告书,并附有关材料,报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
2、公安机关拘传犯罪嫌疑人应当出示拘传证,并责令其在拘传证上签名、捺指印。
3、犯罪嫌疑人到案后,应当责令其在拘传证上填写到案时间;拘传结束后,应当由其在拘传证上填写拘传结束时间。犯罪嫌疑人拒绝填写的,侦查人员应当在拘传证上注明。
4、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十二小时;案情特别重大、复杂,需要采取拘留、逮捕措施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不得以连续拘传的形式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
5、拘传期限届满,未作出采取其他强制措施决定的,应当立即结束拘传。
三、涉嫌帮信罪办理取保候审是对保证人的要求有哪些?
(一)与本案无牵连;
(二)有能力履行保证义务;
(三)享有政治权利,人身自由未受到限制;
(四)有固定的住处和收入。
四、涉嫌帮信罪开庭以后嫌疑人有哪些权力?
(一)可以申请合议庭组成人员、法官助理、书记员、公诉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回避;
(二)可以提出证据,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证据,申请重新鉴定或者勘验;
(三)被告人可以自行辩护;
(四)被告人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后作最后陈述。
五、涉嫌帮信罪法庭辩论流程是怎样的?
(一)公诉人发言;
(二)被害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
(三)被告人自行辩护;
(四)辩护人辩护;
(五)控辩双方进行辩论。
可见,帮信罪金额标准并不完全取决于嫌疑人的违法所得,违法所得低于1万元但涉案流水达到20万元以上的,也会被追究法律责任。但是对于构成帮信罪的犯罪嫌疑人,量刑标准也不完全取决于涉案金额,还应根据退赃退赔情况,犯罪行为造成的损害后果等因素确定。
相关内容:对于帮信罪取保以后一般怎么判?
一、 帮信罪取保以后一般怎么判?
帮信罪取保后的判决,要根据是否存在违法事实而定,存在违法事实的,可以按照《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 之二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选择律师很困难?马上使用下方【刑事辩护律师查询系统】,获取资深律师信息、收费详情,放心选择,靠谱选择!
二、取保候审的办理程序
1、取保候审的申请。
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出取保候审的申请。犯罪嫌疑人被逮捕的,其聘请的律师可以为其申请取保候审。申请取保候审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2、取保候审的决定。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接到取保候审的申请书后,应当在7天之内作出是否同意的答复。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的,应当报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检察院检察长或者人民法院院长批准,并签发《取保候审决定书》和《执行取保候审通知书》,并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
对不符合取保候审法定条件的,不同意取保候审。不同意取保候审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不同意的理由。
除此之外,司法机关根据案情的需要,可以自行决定取保候审。
3、取保候审的执行。
取保候审的执行机关为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在执行时,应当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宣读《取保候审决定书》,并令其签名或盖章,告知其在取保候审期间应当遵守的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没有违反《刑事诉讼法》第56条规定的,取保候审期间届满以后,负责执行的公安机关应将保证金退还给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并告知保证人解除担保。
对于犯罪分子存在帮助信息网络犯罪的行为,是需要基于实际的犯罪事实来进行判决处理,特别是不同的涉案情况所认定的具体事项并不相同,如果对相关情况的处理存在异议的,或者对判决结果不服的,可以上诉到上级法院来处理。
法律知识延伸阅读
法律咨询解答 8级工伤伤残赔偿的确定标准如下:1、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为11个月的本人工资,由社保机构支付。2、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由用人单位按照各
法律咨询解答 不同性质的单位的工伤补偿标准是不同的。企业单位工作人员因工受伤,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进行补偿;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因工受伤,依据《伤残抚恤管理办法》的
法律咨询解答 人民法院在审理离婚案件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可以遵循以下原则:1、男女平等原则。2、照顾子女和女方利益原则。3、有利生活,方便生活原则。4、权利不得滥用原则。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