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假后没岗位单位辞退可以吗

产假后没岗位单位辞退可以吗

2024-04-02来源:网络182 人看过

法律咨询解答

不可以。
根据《劳动合同法》,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相关法律规定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法律知识延伸阅读

  • 怎么和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法律咨询解答 劳动者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解除劳动合同: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解除;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合同法》第三十

  • 单位要怎样能解除劳动合同

    法律咨询解答 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1、单位可以与劳动者协商解除劳动合同; 2、劳动者有过错的,单位可以解除合同; 3、劳动者无法胜任工作,提前三十日通知,单位可解除合同; 4、提

  • 劳动者产假的法律规定有哪些内容

    法律咨询解答 劳动者产假的规定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可以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

  • 法律专题推荐

    SQL Error: select classid,classname,classpath from zs_u_ls_com.phome_enewsclass order by rand() limit 6
    声明:该内容为结合法律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

    相关法律咨询

    • 试用期工作五个月未转正被辞退怎么办

      律师解答 试用期被辞退需明确原因,不合理可仲裁。根据《劳动合同法》,公司无故辞退员工,员工可申请仲裁并要求补偿。若公司无合理证明,员工被辞退且未获补偿,将损失应得权益及可查看全文

    • 一裁终局单位申请撤销仲裁裁决多久

      律师解答 单位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期限为六个月。根据《仲裁法》规定,当事人应在六个月内向法院提出申请,逾期将失去申请权利。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裁决生效,产生不利法律后果查看全文

    • 单位的中秋节、产假期间能否享受?

      律师解答 产假期间能享受单位中秋节、端午节等假期福利。依据《劳动法》规定,产假是女性职工的合法权益,假期福利也应按规定享受,未及时享受可能导致权益受损。律师解答产假期查看全文

    • 你好,单位要辞退我们了

      律师解答 您提到单位要辞退员工,如果单位未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如未出具解除劳动合同的证明、未结清劳动报酬等,员工有多种法律救济途径。根据《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特别是第查看全文

    • 同岗位员工薪资有差异,这合法吗?

      律师解答 同岗位员工薪资有差异,若符合合同约定则合法。依据《劳动合同法》,工资变动需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公司无故克扣工资违法。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员工权益受损,引发劳动争议查看全文

    相关法律知识

    • 怎么和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法律咨询解答 劳动者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解除劳动合同: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解除;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合同法》第三十

      2024-03-22 阅读:238
    • 单位要怎样能解除劳动合同

      法律咨询解答 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1、单位可以与劳动者协商解除劳动合同; 2、劳动者有过错的,单位可以解除合同; 3、劳动者无法胜任工作,提前三十日通知,单位可解除合同; 4、提

      2024-03-14 阅读:263
    • 劳动者产假的法律规定有哪些内容

      法律咨询解答 劳动者产假的规定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可以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

      2024-03-13 阅读:149
    • 单位犯罪罚金如何交,单位犯罪的罚金标准是什么

      法律咨询解答 刑法第52条规定:“判处罚金,应当根据犯罪情节决定罚金数额。”根据本条规定,罚金数额应当与犯罪情节相适应。也就是说,犯罪情节严重的,罚金数额应当多些;犯罪情节较

      2024-03-12 阅读:171
    • 签订的劳动合同单位和劳动者应该各执一份吗

      法律咨询解答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劳动关系的法律依据,是双方当事人明确各自权利与义务的基本形式,也是劳动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最直接的证据。《中华人民共

      2024-03-08 阅读:247

    首页

    电话咨询 / ¥29

    20分钟内法律问题电话解答